残破的一片瓷、简单的半行墨中藏着近千年前的时光密码。温州朔门古港发掘的数以千计墨书瓷片令学界惊喜连连。
“没想到,在温州能发现这么多的墨书瓷片。”南京大学考古学家黄建秋研究中日两国墨书陶瓷多年。4月24日下午,他受邀来温举办墨书陶瓷专题分享讲座,揭开陈墨背后的历史迷雾,带领现场观众共同聆听宋时温州商港繁华的历史回响。

讲座展示的朔门古港出土瓷片
接受温度新闻采访时,黄建秋介绍,朔门古港发掘的文物中,除了有和日本出土宋代陶瓷高度相似的“同款墨书”之外,还有少量的墨书“在国内、日本从没见过”。令专家印象尤为深刻的是古港发掘的“一娘”墨书,他欣喜地说,“这应该是宋代一位女性参与海外贸易的实证,为学界研究提供了新的指向。”

这片墨书瓷片出现在现场展板上。
陶瓷上为何有墨书?
黄建秋曾赴日深造,毕业于日本九州大学,获博士学位,现任教于南京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物系。他曾发表《福冈市博多遗址群出土宋代陶瓷器墨书研究》一文。本次讲座,他重点从博多出土的墨书瓷片看宋日交流。
本次讲座在世界温州人家园举办。开场之初,黄建秋笑言,世界温州人,何时闯世界?结合朔门古港出土的墨书瓷片推断,最迟在北宋,“温州商人就已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黄建秋介绍,在宋代从事海上贸易的大多是身无分文的胆大之人。大户人家招募船长,称之为纲首,纲首是从事海外运输和贸易的负责人。那么纲首再如何继续招募船员呢?
据宋代朱彧《萍州可谈》记载,当时“中小商人依附大商人”。据说南宋有位破了产的彭姓商人怀揣仅有的数千文购买石蜜(糖)登上海舶出国贩卖。“舶船深阔各数十丈,商人分占贮货,人得数尺许,下以夜卧其上。”据此分析,当时船长招募手下,不是给工钱,而是在船上分配一个小的空间给手下,让他“夹带私货”,带去国外销售,作为报酬。
在当时,外贸爆款大部分是陶瓷器。但瓷器也是有“鄙视链”的。专家介绍,1975年在韩国全罗南道新安郡附近的海里发现中国元代沉船。这艘船上有大量的精品瓷器。这些高档的精品瓷器单独包装,标识不是书写在瓷器底部,而是写在外包装盒子的木牌子上。
穷困潦倒的船员只能采购一些便宜的日用瓷,也承担不了昂贵的单独包装费用,一般选择碗口朝下底部朝上的叠放储存。为了区分船上各方所携带的瓷器,便有了在底部墨书的便捷做法。
墨书中的高频词
在今天,国内农村、祠堂等地方仍流行在物品上用墨书写姓氏等作标记,其实这一做法古已有之。
现场展示的朔门古港遗址出土瓷片中,便有叶、王、周等姓氏。据悉,还有瓷片的墨书姓氏为阮,温州本地专家分析,这可能是东南亚买家的姓氏。如果遇到一些大姓,可能还会在后面备注数字,例如谢六。

现场展示的姓氏墨书。尤豆豆摄
仔细观察发现,除了姓氏之外,纲字也是朔门古港出土瓷片中的高频字。不要小看这个纲字。专家介绍,此前在泉州南外宗正司遗址、福州等地发现的墨书陶瓷均未见纲字。
纲有量词之意,但墨书上的“纲”字应该是纲首的简称,见于宋代有关海外贸易,备注船长的私人货物,一般见于外销瓷器上。

现场展示的“纲”字墨书。尤豆豆摄
例如,朔门古港出土有两件“林纲”墨书。专家分析,就像今天的姓氏+单个职务简称一样,林纲,应该是一位姓林的纲首简称。
在许多墨书的结尾,常常有一个置字。置和它的变体字直可谓是墨书中的高频词。这个字的释读曾难倒了日本的专家们。当地一棒球场曾发现一件砚台,边壁上刻有“小蒋置此砚瓦”字样。置在日语中是放置之意。后来,黄建秋向日本同行解释,置在中国有采买、置办之意,那墨书可以解释为小蒋买了一个砚瓦,便顺理成章了。
“墨书”背后的谜团
黄建秋留意到,日本博多出土墨书陶瓷上的很多字和古港出土的墨书高度一致。“从直观来看,很多字都是几乎一样的笔画。”
他向记者展示了现场一件温州出土的墨书瓷片上的“直”字,与电脑ppt上展示的博多出土的墨书陶瓷字迹几乎一模一样。在笔画上,都有特意拉长的特殊处理。

左图为温州出土的墨书陶瓷,右图为日本出土的墨书陶瓷(翻拍)。尤豆豆摄
专家分析,博多出土的宋代墨书陶瓷主要是中国商人卖到日本的,其中有的就是浙江东部沿海窑场烧造的。“我们是产地,日本是消费地。”中日两国的考古发掘研究成果再次表明,宋王朝与当时的日本有着密切的物质文化交流。朔门古港出土的墨书瓷器,实证了温州商人很早就开始走上海上贸易的舞台。
除了惊喜同框的墨书之外,还有一些前所未见的墨书令专家振奋。上文所述的墨书“一娘”是黄建秋首次见到。宋代女性地位相对较高,一娘可能是指家中的长女,“一娘”置办的这批瓷器究竟运往何方?这位在宋代神秘女性究竟是厂家、卖家还是买家?她的货物出现在了朔门古港,她是如何在当时参与跨国外贸生意?历史掀开了一角,又留下了太多的谜团……墨迹凝于瓷底,釉上潮声未褪,宋时温州商埠犹喧。

温州专家介绍,从“一娘置”墨书瓷片的正面纹饰看来,这是典型的北宋晚期龙泉窑青瓷瓷片,也是典型的外销瓷瓷片。
黄建秋认为,这些墨书不仅涉及陶瓷器研究,还涵盖手工业研究和海外贸易研究。这是古港发掘的重要研究意义之一,对世界陶瓷研究做出了温州贡献。朔门古港遗址的历史地位不容忽视。今后,日本等相关领域的学者可能要“多跑温州来了”。

温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梁岩华介绍,朔门古港出土的墨书陶瓷和海外贸易密切相连。这次讲座向市民首次公开展示实物,一同感受千年商港的深厚底蕴。专家的建言为朔门古港后续的研究打开了思路,期待各方共同深入挖掘,解锁朔门古港文物背后的研究价值。
原标题:一娘是谁?朔门古港发掘的“国内仅见”墨书瓷片,揭开宋代外贸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