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宁波

宁波发布2024年度专利产业化十大典型案例

日期:2025-04-28来源:宁波韵升股吧作者:宁波疫情最新消息

光学镜头组装车间。(通讯员供图)

专利是科技创新成果的重要载体,专利转化运用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培育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所在。国家专利转化运用专项行动部署以来,宁波加快推进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取得初步成效。

近期,市市场监管局围绕高校院所盘活存量专利、产学研机制创新、企业专利密集型产品培育、产业联盟专利池运营等方面遴选出10个典型案例,现予以发布。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打造“政产学研融”协同创新体系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就“5-羟甲基糠醛生物基呋喃平台化合物”高值转化集成技术的87件专利,采用作价入股、许可转让等多种运营模式,通过与政府、产业链头部企业、金融资本合作等方式,率先打通“单体制备-中间体制备-下游应用产品”产业链条,相关产品获欧盟REACH认证,市场份额占比70%,预期年产值达10亿元,相关企业被评为宁波市“专精特新”企业,并获多项业内重要奖项。

典型意义:科研“国家队”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通过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创新链、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深度融合,为地方和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方太集团多元转化推动专利技术“外溢”惠及同行企业

方太集团多措并举推动自身持有的1.5万余件各类专利资源实现多途径转化。自主实施的核心专利产业化项目,通过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备案10余件,实现销售收入超11亿元。根据经营策略和市场需求,将部分存量专利许可或转让给其他同行企业,在优化自身内部资源配置的同时,让其他中小企业节省研发成本和研发时间,另在咖啡机、蒸锅及灶具等多个产品领域开展专利免费许可,惠及多家中小企业。

典型意义:产业链“链主”企业在自主培育实施高价值专利的同时,发挥引领带动作用,让专利的市场价值和技术价值充分“外溢”,助力同行企业高质量发展。

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专利转化助力高端装备国产替代

宁波智能装备研究院有限公司打破国外技术垄断,研发ESM系列高速高精度贴片机,获得发明专利80余件。该院联动13家研究院形成“研发—孵化—产业化”全链条支撑体系,促成30余项合作,专利技术合同交易额近4亿元。产品综合性能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并实现规模量产,获得浙江省首台(套)产品认定,已在国内20余家企业应用,实现同类型产品的进口替代,2024年营收近1亿元。

典型意义:合作共建的高能级科创平台,聚焦产业堵点,建立“需求牵引—专利导航—转化评估—产业推广”的转化模式和管理机制,为培育新质生产力提供有力支撑。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系列专利助力产业强链稳链

宁波舜宇光电信息有限公司在高端手机摄像模组及镜头组装和矫正领域布局各类专利逾400项,首创“专利先行+产业链协同”专利产业化创新范式,通过“产品—设备—算法—标准”一体创新构建垂直产业链协同生态,突破海外技术垄断,实现高水平智造,带动光学产业升级。迄今已出货2400万颗高端模组,创造产值59亿元,远超行业平均水平,实现玻塑混合/潜望变焦等产品全球首发。

典型意义:国家级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探索引领“专利先行+产业链协同”专利产业化范式,通过四位一体集成转化,创新构建垂直产业链高水平智造协同生态。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助力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

蓝卓数字科技有限公司自主研发的工业互联网平台“supOS工厂操作系统”,核心技术已获24项专利,创新提出的智能制造解决方案,为不同行业的工业企业数字化转型提供统一的数据底座,相关产品已覆盖石化、电力、制药等30余个行业,支撑打造工业App5100余个,服务全球工厂超8000家,帮助客户降低运维成本30%以上,工业App开发周期缩短50%-70%。2024年,该产品被认定为国家专利密集型产品。

典型意义:依托自有核心专利打造专利密集型产品,推动构建跨行业跨领域的企业数字化协同创新生态,为科技创新和产业创新深度融合拓展了新空间、新场景。

国网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等单位提升重要基础设施安全保障水平

国网浙江省电力有限公司宁波市鄞州区供电公司、宁波广强机器人科技有限公司、浙大宁波理工学院3家单位,根据核心发明专利生产的“管道机器人”产品,为地下管道的新建验收、日常运维、故障排摸等场景提供有效解决方案,2024年获得宁波市专利创新大赛金奖第一名,并已逐步推广至城市给排水、燃气、热力、电信等多个重要基础设施领域,助力国内多个城市地下管道运维超1万千米。

典型意义:通过在多领域、多场景的广泛应用,大力提升重要基础设施的安全保障水平,在经济价值和技术价值之外,充分体现了专利转化的社会价值。

中创子云(宁波)成果产业化服务有限公司运营产业“专利池”推动创新资源行业共享

中创子云(宁波)成果产业化服务有限公司,作为宁波市关键零部件(气动)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的管理运营主体,构建涵盖53件各类专利的“气动系统的控制与调节”产业专利池,通过专利托管统筹入池专利许可管理事务;通过制定差异化使用规则,拓宽专利池应用范围与收益渠道。运营以来,其中15件专利通过许可使用,推动新增产值3700多万元,相关产值提升约7000万元,同时节约技术开发成本650万元以上。

典型意义:专业机构集中管理运营产业专利池,整合打造专利资源共享平台,通过差异化管理提升专利转化运用效率,拓展了专利技术市场应用空间。

宁波大学专利组合作价入股推动高端仪器设备国际突围

宁波大学健全科技成果转化制度,率先打通专利作价投资渠道,该校科学仪器创新团队将“直接电离离子源”相关核心专利作价1050万元与社会资本联合成立企业,推出单细胞代谢物分析质谱仪等自主创新产品,成为我国质谱仪突围代表企业之一。2024年,相关产品先后荣获浙江省技术发明一等奖、获评国际国内“首台(套)产品”,目前已广泛应用于公安禁毒、食品安全等领域,实现经济效益近30亿元。

典型意义:高校推行专利作价入股、“社会投资+学校+科研团队”共同持股模式,强化专利转化激励,为盘活专利创新成果拓宽了转化渠道。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构建服务生态链赋能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宁波职业技术学院完善专利成果转移转化制度体系,派驻专业教师到乡镇中小微企业,开展“种技术”科技合作和专利转化服务,并给予一定比例的配套资助。目前,该院建成市级“高校协同创新中心”2个、与企业共建“国家企业技术中心”2个,服务中小微企业横向项目到款额1.23亿元,促成专利转让118件,转让金额856万元,与企业共同承担500万元以上的宁波市重点研发计划项目4项。

典型意义:应用型高校扎根产业土壤深化产教融合,构建“需求对接—技术研发—专利孵化—产业应用”的校企合作专利转化服务生态链,有效惠及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深化产学研合作推动现实生产力快速转化

浙大宁波理工学院与宁波萃英化学技术有限公司针对行业痛点,共建稳定同位素技术联合实验室,联合开展基础研究和关键核心技术攻关取得8项核心专利。校企双方通过专利转让投入产业化,并同步输出实验数据、工艺参数和放大验证方案,顺利实现中试落地和产品开发,目前新增产值超5500万元。实施期间同步建立多项长期合作机制,有效促进科技研发、产业提升、人才培养的全链条贯通。

典型意义:以产业需求为牵引,通过构建“联合研发—定向攻关—专利转让—产业应用”高校科研与产业需求深度对接机制,为快速转化现实生产力提供了有益借鉴。甬派客户端宁波日报 魏雅绮 赵煜

0相关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