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资讯 > 新闻 > 浙江 > 杭州

奋战二季度 拼抢上半场丨浙江首设“技术预见机制” 让未来产业“遇见”未来

日期:2025-04-28来源:杭州青少年活动中心作者:杭州萧山

中国蓝新闻 作为全国最早设立未来产业先导区的省份之一,浙江先后培育了杭州城西科创大走廊人工智能等两批共17个省级未来产业先导区。近期,一份专门针对未来产业培育工作的改革新方案出炉,面向未来,浙江如何加力培育这些新产业呢?来看今天的《奋战二季度 拼抢上半场》。

走进位于杭州的中国视谷,初创企业云象的工作人员正在研制首款清洁用人形机器人。企业打算在今年四季度发布新产品,但眼下,机器人控制系统的技术堵点还未突破。“会自主开发本体不分,同时,我们也是希望找外部的合作单位,包括一些算法、场景应用的,做一些赋能跟合作。”杭州云象商用机器有限公司总经理宓旭东说。

距云象不到一公里的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里,多家周边企业的人形机器人被一字排开。今年初,云象与研究院牵手,对机器人进行“二次开发”,并加装自主研制的人机交互系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博士后田新扬说:“我们滨江乃至全国,人形机器人企业和初创团队是很多的。机器人具体的应用场景具体可以向哪个方向发展,可能还是个未知数,也是为滨江机器人初创公司,做道路的‘趟平’。”

杭州滨江区正在筹建第三批省级人形机器人未来产业先导区,但这份新出炉的市场调研显示,大部分企业尚在初创期,能真正投入市场的实用型产品不多。

省经信厅刚刚对全省首批8家未来产业先导区的运行评估结果也显示,优秀率仅50%,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样是技术迭代和成果转化不及预期。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杭州创新研究院资深副研究员侯人鸾说:“后续我们怎么样对企业方的关键技术不确定性和产业不确定性的‘沟壑’填平,这是人形先导区后续要解决的问题,也是后续企业产值或者是企业规模扩大的途径。”

为了打破这一关键堵点,新出炉的未来产业培育改革方案首次提出在全省建立“技术预见机制”,帮助尚未成型的未来产业提前规划符合市场需求的技术路线和应用场景。

省经信厅未来产业处处长孙体忠说:“对前沿技术发展趋势进行研判,为地方提供发展方向的指导,同时也系统推进技术攻关、成果转化和产业培育。”

根据这项新机制,浙江将鼓励龙头企业牵头组建创新生态共同体,帮助新产业开发符合市场需求的标志性产品;主动开放新技术应用场景,推广以企业主体投入、政府资金扶持、产业基金引导、社会资本跟投的模式,破解未来产业投入大、周期长、风险高等问题。

省工信院科研管理部副主任李幼芸说:“首先把技术预见机制建立起来,我们更加强调突出全生态的支持,产业培育要和人才、市场、资本各方面要做有效互动和促进。”

基于这项新机制,杭州滨江区已排摸出人形机器人产业技术供给和市场需求“两张清单”,引导企业、高校研究院、金融机构加强合作,联合攻关关键技术。

而在台州湾空天未来产业先导区,这家航空装备企业刚刚研制出了生产复合材料的新设备,政府不仅提供省级孵化基金支持,还帮助对接了多家航空器生产厂家,推动新装备投入应用。“开展有针对性的强链、补链、延链,为低空经济的腾飞注入全新动能。”美洲豹浙江航空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张小中说。

今年,浙江将初步建立前沿颠覆性技术预见机制,力争实现建设未来产业技术产品(项目)100 项、典型应用场景100个等四个“100”目标,推动更多有条件地区争创国家未来产业先导区。

0相关评论

推荐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