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新闻 2025年的春天,浙江的天气格外多变,茶叶生长得比往年更慢。直到清明临近,西湖龙井茶园才终于迎来了一年中最忙碌的采摘季。在这片千年茶山上,一群特殊的“采茶工”正悄然改变着传统的生产方式。它们不是传统意义上的手工劳动者,而是由浙江理工大学博士朱赢鹏、周宇杰及其团队开发的AI采茶工。这些机器人不仅能够模拟人手捏、切、提、抛的动作,还能在复杂的自然环境中持续工作,为解决日益严峻的劳动力短缺问题提供了新的可能。
那么,AI“采茶工”上线后,困扰多年的采茶工短缺问题能破解吗?在过去的这个采茶季,记者展开了调查,发现AI采茶技术经过数次迭代后,“春茶困局”正面临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局面。
一、春茶之困:劳动力断层
晨雾笼罩的西湖龙井茶山上,采茶工陈水青弓着腰,手指在茶树枝头翻飞。她的动作看似轻盈,实则是一场与时间的赛跑——每摘下一枚符合标准的“一芽一叶”,需要在0.5秒内完成“捏、提、抛”的连贯动作。一天劳作14小时,这样的动作要重复5万次以上,而日薪不过200元。在她身后,一群平均年龄58岁的采茶工散布在梯田间,他们的影子在暮色中逐渐模糊。
这曾是延续千年的中国茶产业图景,如今却面临前所未有的危机。浙江省农业农村厅数据显示,省内采茶工中35岁以下从业者不足3%,80%依赖跨省招募的“候鸟式”工人。安徽、河南等劳务输出大省的采茶工每年清明前跨越800公里奔赴浙江,却难以填补日益扩大的用工缺口。杭州茶科所测算显示,每500克特级龙井需采摘3.6万至4万个芽头,而2025年西湖龙井核心产区的采茶工缺口已达30%。“00后宁愿送外卖也不愿进茶山。”西湖龙井茶农张嘉乐苦笑道。这种代际认知差异背后,是数字经济时代劳动价值的剧烈碰撞:采茶工缺乏社保、意外险保障,高强度劳作与低回报形成鲜明对比。即便茶企将工价提高30%,依然无人问津。“这不是简单的用工荒,而是传统农业文明与现代化进程的结构性矛盾。”浙江理工大学博士朱赢鹏这样告诉记者。
二、AI入场:“像素级”技术革命
在茶园的另一侧,几台身高1.2米的AI机器人正悄然改写规则。它们的机械臂自上而下接近采摘目标,仿生机械手模拟人手指腹,在到达采摘位置后进行捏、切、提、抛,完成采摘全流程。这是浙江理工大学团队研发的第七代AI采茶工,其“大脑”中存储着超过20万张茶叶图像数据,能在颜色形态相近的老叶中识别出“一芽一叶”。“我们花了十年走遍浙江茶山,让机器人学习不同品种、光照下的茶叶特征。”项目负责人朱赢鹏、周宇杰博士展示着控制屏上的操作界面。为了攻克“嫩梢识别”难题,团队建立茶叶嫩梢图像数据库,严格按照规范进行打标。如今,这套系统的识别准确率已达90%以上,基本满足产业化应用条件。技术的突破背后是残酷的现实倒逼。
过去十年,浙江茶园面积扩大42%,茶产业经济体量增长1.7倍,但采茶工数量却以每年5%的速度递减。“如果采茶工持续供不应求,将会造成市场上劳动力成本进一步提升,茶叶生产成本提高,但是现在名优茶的价格已经基本达到了天花板,这就会造成茶叶生产利润降低,对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影响”,省农业农村厅茶叶首席专家陆德彪表示。
“如果劳动力断层持续,整个产业将面临系统性风险。”朱赢鹏团队表示。他们的目标不仅在于实现人工替代,更着眼于驱动茶产业全链路智能化转型,通过技术赋能实现生产效率和产品品质的双重跃升。
三、人机博弈:技艺传承与效率革命的角力
在梅家坞茶村,采茶工方凤云对着机器人摇头:“手工是一颗一颗采的,机器哪能比?”她展示着竹篓里的芽头——每个切口平整如刀削,这是四十年练就的指尖艺术。老茶工们的担忧不无道理:目前AI采茶工对蜷曲芽叶的误判率仍达12%,雨天作业效率下降35%,且无法处理茶树背阴面的复杂枝杈。 但年轻茶农们已开始算经济账。“人工采茶上午干4小时就得休息,机器人能24小时连轴转。”张嘉乐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雇佣10名采茶工日均成本3000元,而一台AI机器人日耗电费仅200元,虽然当前效率只有人工的70%,但综合成本下降58%。更关键的是,机器解决了“突击性用工”难题——西湖龙井的采摘期集中在清明前后15天,稍有延误就会导致茶叶木质化,品质断崖式下跌。 不过,采茶区的茶农表示:眼下,一台AI采茶工售价起码要数十万元,单打独斗的茶农个人引进还为时尚早。
四、未来茶山:人机共生的新生态
在朱赢鹏团队的实验室里,新一代AI采茶工原型机已进入测试阶段。新机型配备自研双目摄像头,能识别并定位茶叶嫩梢;行走底盘升级为仿生腿式结构,可适应15度陡坡地形。“那份独特的手工采茶技艺,那份与自然和谐共生的默契,是否能够在未来的茶山上得以传承?答案是未来的茶山上,可能出现人机共生新生态,这不是简单的机器换人,而是构建农业新质生产力。”在朱赢鹏的设想中,未来茶园将是数字集成化的:无人机测绘生成三维地图,AI机器人按最优路径采摘,区块链技术追溯每片茶叶的生命周期,人机共生的新生态就在未来的茶山上。
“茶产业的发展既要守住传统的根,也要插上科技的翼。”西湖龙井茶的村里,很多年轻人这样告诉我们;我们不采茶了,但是茶产业不能在我们手里没落,相反要更加辉煌,这就需要一种新的生态出现。
五、困局之外:中国农业现代化的范式突围
西湖茶山的这场人机对话,折射出中国农业现代化进程的深层命题。据统计,我国农业机器人密度尽管跟日本、德国还有不小差距,但每年都在保持高速增长。“AI采茶工一方面可以提升茶叶生产效率,另一方面将会让传统的名优茶生产形成标准化流程,效率进一步提升后,将会重构茶叶生产的各个要素,为新茶饮、新茶食的发展提供更多原料和生产端的支撑。”省农技推广中心研究人员这样分析。“AI采茶工的价值超越技术本身,它提供了小农经济转型的样本。”传统茶产业中,分散的农户、非标的生产、季节性的用工构成“不可能三角”,而AI+物联网的模式正在打破这一僵局。
当前AI采茶工单台成本10万元以上,是茶农年均收入的3倍;复杂天气下的稳定性、茶树品种适配性仍需突破;更重要的是,如何避免技术垄断导致的以小农户为主的浙江茶农被边缘化。“我们正探索‘机器人银行’模式,像共享农机那样按需租赁。”浙江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透露。配套政策也在跟进——新修订的《浙江省促进茶产业发展条例》首次将“智能装备应用”列入扶持条款。
六、 “AI采茶工”或能破局春茶采摘困局
暮春的西湖茶山,AI采茶工在月光下持续作业,它们的传感器反射着星辉,像一群沉默的守望者。三十公里外的中国茶叶博物馆里,宋代曜变天目茶碗静静陈列,釉色中流转着八百年前的手工温度。在这场始于指尖的变革中,机器不会疲倦,但文明永远需要温度。当00后程序员为AI采茶工编写新的算法时,陈水青们仍在用长满老茧的手掌感知芽叶的韧性。或许正如龙井茶独特的“糙米色”——那是手工炒制时茶多酚与高温碰撞的印记,也是机器难以复制的生命质感。未来茶山的答案,终将在这片叶子与AI机器人的共生中找到平衡,同时,实现“绿叶子”到“金叶子”蝶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