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5.7%,这是工业强县瑞安市一季度制造业投资的增速,与之相应的,其一季度GDP同比增长7.5%,实现了近三年来最高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连续15个月保持两位数增速;民间投资增速由负转正,占比达44.3%。
在全球制造业复苏乏力、外贸承压的大环境下,制造业投资在大体量基础上的持续高增长,彰显的正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发展信心。这信心从何而来?民间为何敢投?如何投得下去?记者连日来在瑞安企业走访中、部门对话里、数据解析中,真切感受到这片热土“困难挑战年年有,只要信心不滑坡,办法总比困难多”的发展动能。
强链稳链激发意愿——
让各方“愿意投入”
在瑞安市滨海新区,占地200亩、建筑面积约55万平方米的东新数字经济智汇(三期)项目,因背靠瑞安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万亩千亿产业集群、“上下楼”就是“上下游”的创新布局,为许多制造业中小微企业提供了扩大再生产的空间。该项目负责人介绍,去年9月启动招商,短短3个月去化率达70%。目前,79家企业成为园区的业主,多数新厂房都比过去大了一倍。
近年来,新能源汽车市场的快速增长带动了汽摩配产业的需求爆发。作为中国汽摩配之都,瑞安已形成从传感器、制动器到智能驾驶座舱的完整产业链,4000多家企业构建起“龙头企业+配套集群”的产业生态。瑞安的汽车传感器产业列入省级中小企业特色产业集群,新能源汽车零部件产业、包装机械产业入选省级产业链供应链质量联动提升试点。
制造业发展,离不开高质量的科技供给。以瑞安市政府与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合作共建的智能汽车关键零部件工程师协同创新中心为例,该中心有20多位常驻专职工程师和2882名兼职工程师,为企业创新“问诊把脉”,覆盖动力总成、车身系统等汽车全产业链技术领域。新瑞安人企业浙江荣际汽车零部件股份有限公司借力这个平台,经过一年多研发,生产出的机油冷却器总成,进入全球知名供应商采购目录,企业转型也迈出关键一步——去年末成为滨海新区东新智能制造产业园内6家“拿地即开工”企业之一。
紧抓市场机遇,瑞安众多企业在有限的空间里加快成长,同时对扩大再生产有着强烈的意愿。招商引资的重大项目,也大多聚焦制造业。去年一季度瑞安集中签约的12个项目中,制造业项目总投资额达97亿元,为温州市最高,这些项目在过去的一年里,陆续为制造业投资增速贡献力量。
除了本地企业增产扩资,新瑞安人积极投资创业是瑞安制造业的又一大亮点。最新数据显示,59.4万名来自五湖四海的新瑞安人,正成为推动产业升级与城市发展的“生力军”。28%的企业、10.85%的规上制造业企业由新瑞安人创办。
采访中发现,瑞安本轮制造业投资热潮的背后,不仅有企业对未来市场需求增长的预期,更有对当地产业升级路径、要素保障供给、政策支持延续三方面确定性的共识。
全域土地空间重塑——
让企业“投得下去”
有资本积累、有投资意愿,能不能投得下去,土地要素保障至关重要。采访中,记者对瑞安想尽千方百计保供地的做法印象极为深刻。
在云周街道,记者看到一张对比图:繁荣老旧工业区的邦晨鞋业和范韦新材料两家企业,原土地面积均只有4.75亩,通过“边角归宗、联合开发”模式,两家企业周边1.8亩边角地带动11.3亩低效用地再开发,建起2幢11层的标准厂房,保证了他们投资再生产的用地。
用边角地带动低效用地;拆除违章建筑后让小微企业合并重组摘牌……通过这些模式创新,云周街道杏里老旧园区新增建筑面积12万平方米,引入10家规上企业入驻,撬动固定资产投资5亿元。
2023年以来,瑞安推出“万亩整治”“万亩盘活”“万亩拆改”的“三万”行动,通过增量扩张和存量挖掘并举,对全域土地空间进行重塑,成效明显的标志就是政府有土地可供,企业有空间发展。
土地空间的重塑,带来的不仅是工业用地有保障,更有助于企业提档升级、产业生态重构。马头工业区曾是典型的高耗低效地块,容积率仅0.6。云周街道结合本地产业特色,谋划申报省引领性重大产业项目——天宏高分子新材料时尚鞋智造项目,成功改造了300亩旧园区。“这是一笔划算的投资。我的新厂房投资约1.4亿元,容积率为6,预计7月投产,今年产值可翻番。”项目企业之一浙江华建鞋业董事长曾辛辛对记者说,乔迁之后,企业订单结构优化,有望成为李宁等品牌运动鞋的重要厂区,从而实现“产品代工”到“无可替代”,提升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目前,该工业区入园16家企业,年产值达20亿元。
“今年以来,明显感觉到政府供地能力增强,企业拿地意愿强烈。除了塘下、汀田、仙降等地,中西部乡镇街也有新地可供,今年全市供地预计达3000亩,创历史新高。”瑞安市资规局相关负责人介绍说。
数据得地伙伴服务——
让投资“落地丝滑”
有地可投,谁能来投?数据说了算。“企业成长太快,新租的厂房也不够用了。我去了解供地情况,工作人员直接把电脑显示屏转向我:你自己看,能拿多少地、全市排名第几、多久能拿到地。各项数据一目了然,确实是透明又公平。”在汀田街道,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安川电子有限公司负责人林文通说得很形象。他的多功能变频器智造建设项目现场,打桩机正轰鸣作业,占地15亩的企业厂房稳稳地打下地基,如果没有“数据得地”,他只能继续在对面的出租厂房里束手束脚。
“不找书记找数据,不找市长找市场。”近年来,瑞安全面实施“数据得地”快速供地机制,本地外地企业一视同仁,凭借综合发展数据就能获得土地资源。当地还启动工业用地需求库建设,经信、资规等部门密切互动,规划用地动态匹配用地需求。去年,瑞安完成工业用地(用海)供应2638亩,其中“数据得地”1572.5亩。
“数据得地”后,各级部门还全过程推行“伙伴式”服务,开展审批服务在线受理、容缺受理、并联审批,设立重大项目“绿色通道”,推行“拿地即开工”模式,推动项目更快落地。针对涉企疑难事项,开展“兜底式”服务,设立“办不成事”窗口,倒逼政务服务不断改革提升优化。
政府还千方百计帮助企业获得各类投资补助,让企业“轻装上阵”。如为博泰车联争取到温州产业领域历史单笔最大额度中央预算内投资项目补助9615万元。去年,瑞安高效兑现涉企财政资金超3亿元,为企业减负超30亿元,政府性融资担保年度在保余额突破5亿元,把企业的“风控”和自己的KPI捆绑在一起。
明天的产出,来自今天的投入。制造业投资的持续加速,将为瑞安经济大盘筑稳“压舱石”,撑起“顶梁柱”。
原标题:45.7%!瑞安制造业投资动力强劲
大体量基础上的持续高增长,彰显的正是比黄金还珍贵的发展信心
记者包蓉蓉章会瑞安融媒记者夏盈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