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39.89公里,是海岸线的长度,13.06平方千米,是肥沃的滩涂——沿浦湾,位于温州市苍南县,浙江省的最南端,自然条件优越,兼具丰富的岛礁资源和滩涂资源,于今年1月入选生态环境部第三批美丽海湾名单。
4月的一个午后,阳光漫过春天的沿浦湾,红树林郁郁葱葱,数百只黑嘴鸥、白鹭或振翅凌空,或逐浪盘旋,伴着粼粼的波光翩然起舞,鸣奏出一曲“春之交响”。
从沿浦湾往北,温州南部蜿蜒绵长的海岸线串起渔寮湾、大渔湾,再顺着爆火的文旅线路“168黄金海岸线”伸向龙港滨海湿地……这片被东亚-澳大利西亚候鸟迁飞通道覆盖的丰饶之地,在温州9个海湾单元中“圈下”三分之一,“鸟类稀客”频频在这里“首次被发现和记录”。
有着近20年观鸟经历的叶虎,是这一带的常客。他曾在龙港滨海湿地拍到的红胸黑雁,被浙江省野生动植物保护协会野鸟分会认定为“浙江省鸟类新记录”。叶虎说:“这些鸟儿是我们的好朋友。近年来温州各处海湾湿地保护力度加大,我们的‘朋友圈’还在持续扩容。”
荒滩变身全国首个“负碳海湾”
沿浦湾滩涂上,红树林长成大片大片的深绿,在土黄与深绿交织的“底片”上,密密铺洒着许多白色小点点。稍有声响,这些小白点便瞬间扑腾而起,变成蓝天映衬下波动的“鸟浪”。
“这些年每逢候鸟迁徙季,全国各地就有很多爱鸟人士来这里打卡。”站在海堤上,温州市生态环境局苍南分局水环境科科长肖徐进指着眼前那片滩涂打趣道,“你们看,这些弹涂鱼留下的坑洞,一个个都是候鸟的‘外卖窗口’。”
沿浦湾水浅底平,总面积134.76平方千米,自然岸线保有率达到67.15%。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起,当地很多村民在沿浦湾滩涂上推广蛏子、泥蚶养殖,引进紫菜养殖。得天独厚的自然环境,让湾区内物产丰饶,使沿浦湾所在的乡镇享有中国“梭子蟹之乡”“虾皮之乡”“紫菜之乡”等诸多美誉。
但随着经济高速发展,一个新的问题开始产生——过度养殖和围垦,使沿浦湾的生态系统遭到严重破坏,滩涂退化、水质恶化,候鸟难觅踪迹。与此同时,蛏子、泥蚶等养殖低产低值,紫菜“烂菜”,沿浦湾养殖业步入困境。人与自然如何和谐共生?

2014年,浙江海洋大学教授水柏年开始带团队在沿浦湾做本底调查,对于十几年前刚到这里的情形,他至今记忆犹新——滩涂上底栖生物很少,团队花了整整两天时间,找到的样本还没装满一个采样箱。
2015年起,沿浦湾试种红树林。伴随着红树林的生长,这条生物家底丰富的“美食街”重新吸引了鸟类回归。据浙江海洋大学红树林生长团队的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夏季,红树林潮间带大型底栖动物生物量为107.87g/m^2,而到了2020年夏季,这一数值增至256.88g/m^2,增长了一倍有余,其中海蜈蚣、螺类、弹涂鱼、招潮蟹等物种显著增多,黄嘴白鹭、黑脸琵鹭、黑嘴鸥等国家一级保护鸟类也时常光顾这里
2020年以来,苍南县农业农村局投入资金965万元,合计增殖放流6.3亿尾水产苗种;完成15公里岸线生态化整治修复,提升湾区海岸线形态和生态功能。目前,沿浦湾已累计种植红树林面积1600余亩,每年可吸收封存二氧化碳约720吨。
2023年,在沿浦湾打造的红树林入选自然资源部海洋生态保护修复十大典型案例,2024年9月,经中国质量认证中心(CQC)温室气体核查权威认证,沿浦湾CO_2净吸收量8047吨,成为全国首个温室气体自主负碳海湾区域。
滨海湿地来了雁类“颜值担当”
从沿浦湾一路向北,蜿蜒的海岸线上,红树林编织成的“绿毯”沿着海湾继续伸展,吸引许多罕见的鸟类频频现身。
叶虎清晰记得2023年10月12日这个日子。那时,候鸟秋迁刚开始,一只迷途的红胸黑雁悄然出现在龙港滨海湿地。正好在此观鸟的叶虎第一时间用镜头记录下这一珍贵画面。这是这种“鸟类稀客”首次现身龙港滨海湿地,也是浙江省第一次记录。
“当时,我发现这只从没见过的鸟儿十分新奇,它红胸黑背花脸,乍看好像京剧里的关公脸谱。我隐约觉得它可能属于珍稀鸟类。”叶虎说,他拍下这只鸟的照片后,在摄友圈几经转发,经省内鸟类专家确认,这只闯镜的“不速之客”就是红胸黑雁。

红胸黑雁是来自北冰洋一带的冷水雁类,体型比大雁、豆雁等雁类明显要小。但与雁类的羽毛多以灰色为主不同,红胸黑雁的羽毛有栗红色、黑色、白色3种颜色,是雁类中最艳丽的一种,堪称雁类“颜值担当”。
随着这只红胸黑雁的出现,龙港滨海湿地火速“出圈”,全国各地很多摄影爱好者专程赶来,只为一睹候鸟风采。
事实上,近年来珍稀和濒危鸟类物种在龙港被发现并不少见。2022年9月12日,一只黑腰滨鹬在龙港滨海湿地被浙江自然博物院工作人员、资深观鸟人严志文发现。此前,黑腰滨鹬在我国从未被发现和记录过。
“不仅如此,全球易危珍稀鸟类白头鹤、近危的卷羽鹈鹕,以及易危的黑嘴鸥,都曾在这里出现。”叶虎说,无论黑腰滨鹬,还是红胸黑雁或其他候鸟,它们的出现基本是因为在迁徙过程中偏离“航线”,路过滨海湿地时被丰富的食物吸引,“这些‘迷途精灵’频频落脚,说明我们的海湾保护和滨海湿地治理卓有成效。”
在我国湿地分类中,滨海湿地又称为“近海与海岸湿地”。在温州,全市湿地总面积约为22.33万公顷,其中近海与海岸湿地面积约为18.22万公顷,占全市湿地面积的81.57%,近年来许多珍稀鸟类在海湾单元内的近海与海岸湿地被发现。更值得一提的是,今年1月温州跻身第三批国际湿地城市认证计划新增的31个城市,并将在7月举行的《湿地公约》第十五届缔约方大会上得到正式认可。
“今年的春季鸟类迁徙已基本结束,真希望秋天能在温州海湾见到更多新朋友。”叶虎说。
爱鸟人感言:
保护海湾、爱护鸟类,就是爱护人类自己。
——叶虎
AI写的诗
极光裁浪客
——致红胸黑雁
你衔来北极苔原的雪线,
黑翼裁碎东海的月色——
一片流浪到亚热带的极光。
偏离航线三千里奔袭,
罗马尼亚的风掠过羽梢,
在温州滩涂写下“kik-yoik”的韵脚。
白额雁群游弋的异域诗行,
喙尖叩响红树林的潮涨,
浪花在翼尖凝成大海经度的印章。
当镜头截断迷途的雾幔,
羽色惊起黑、白、红的咏叹——
正在重写海湾生态的绝美乐章。
(注:“kik-yoik”为红胸黑雁特征性鸣叫的拟声表述)
红胸黑雁名片

红胸黑雁为冷水性海洋鸟,9月中下旬南迁,来年3月-5月北返,往返于西伯利亚繁殖地与欧洲、中东越冬地。体长约55厘米,重约1500克,通体以黑为主,头圆喙短,眼周白斑、眼后栗红色颊斑外绕白边,颈胸橙红,胸外围白边与颊部相连,胁部和尾下覆羽洁白,翅膀上有两道棕白横斑。
受多种因素影响,20世纪以来其种群数量下降,如今已被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易危等级,是中国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还被列入《濒危野生动植物种国际贸易公约》附录Ⅱ,急需重点保护。
原标题:从沿浦湾到龙港滨海湿地,珍稀鸟类频频现身
“迷途精灵”为何总被温州海湾“圈粉”
记者黄荣杰叶凝碧林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