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突然停电
你希望多久恢复正常?
国网鄞州区供电公司调控中心
自动化运维班班长张霁明
给出的答案是:
100毫秒,也就是0.1秒
无声世界的突围
从“听不清”到“看得透”
张霁明的世界,是安静的。3岁时,因药物过敏,他双耳近乎失聪。没有助听器的童年,母亲陪他一遍遍练习发音,硬生生攻克了语言关。
这份“安静”却成了他独特的优势:少了几分喧嚣,多了几分专注。没有外界干扰,他更能沉下心来钻研知识。
2000年,大学毕业的张霁明进入鄞州供电局,成为一名变电检修工。彼时,正值鄞州电网自动化改造关键期,工期紧,任务重,整个班组都在没日没夜地加班赶工期。张霁明跟着老师傅们一起,风里来雨里去,短短两年就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两年后,他从检修一线调到了电力调控中心参与自动化。当时新引入的RD-800型系统,是国内最早的电力调度自动化系统,整套系统大部分是进口,技术说明书全是英文。“那些英文说明书,对我来说就像天书一样。”张霁明坦言。
但他没有退缩,选择用最 “笨” 却最有效的方法。“我把主站系统十几本说明书逐行‘啃’透,把38座变电站的10多万条设备信号、设备参数、系统结构和工作原理,全都牢牢刻在脑海里。”
日子一天天过去,他的努力有了回报。同事们惊叹他“一眼识故障”的本事,却不知这背后是无数个日夜孤独坚守的成果。张霁明靠着这股子执着劲儿,逐渐成长为电力自动化运维领域的专家。
与时间赛跑
电网故障恢复
迈入“毫秒级”时代
今年49岁的张霁明,已经在供电行业干了25年,见证了电力事业的蓬勃发展。宁波电网自动化系统历经6代更迭,每一代都有他忙碌的身影,他既是见证者,更是建设者。
2010年,鄞州电力公司作为全国第一批农网智能化试点单位开始配电自动化建设,系统投入运营不久,监控屏上100多个站点频繁离线。
张霁明带着团队,进行了一个多月的排查,终于找到了问题所在——两个进口模块存在兼容性缺陷。张霁明和团队提出了国产替代方案,成功解决了难题,让配电自动化系统在宁波顺利运行起来。
2018年,“毫秒级光纤差动分布式全自动FA系统”试点落地宁波。张霁明和同事们主动承担起技术攻坚任务。“分布式FA就像电网的CT机,能快速完成故障定位、隔离与恢复,速度堪比神经元传导。”张霁明如此解释这项技术。
然而,试点工程投运后,第一次故障处理就差点失败,故障范围还扩大了,团队陷入了僵局。“技术‘水土不服’可不行,这是对国家投入的不负责。” 张霁明咬着牙说。他和团队复盘了两年,和厂家反复研究,终于逐步完善了分布式FA技术。
“以前抢修一场故障需要50分钟甚至更久,后来缩短到50秒,这让宁波电网供电可靠性向前迈了一大步。” 张霁明自豪地说。2020年,技术再次突破,停电恢复时长从50秒缩短至0.1秒。
然而,对于芯片制造、精密仪器等故障“零容忍”的高新企业而言,0.1秒的恢复速度还不够。“在集成电路光刻车间里,0.1秒的电压波动就可能让价值百万的晶圆沦为废品。”张霁明指着实验室的机器说,“电力自动化还有很多难题要解决,我们会带着问题继续研究。”
深耕创新发明
让技术走进千家万户
张霁明在电力领域的创新脚步从未停歇,他那些看似“异想天开”的想法,一个个变成了现实。
“毫秒级”FA技术虽然先进,但成本高昂,主要用在医院、高科技企业这些对负荷十分敏感的地方。“我就想改变这个现状,让技术走进寻常百姓家。” 张霁明说道。
他的团队正在考虑通过技术简化、降低成本,把具备条件的社区、商圈等区域组成一个个就地式智能化的小微供电网络,实现故障自动就地处理,提高这些区域的供电可靠性。“目前,这个模块化改造还只是个想法,还在不断技术论证中,但我相信一定能实现。”张霁明充满信心。
在国网鄞州供电公司的三楼展览室,摆着三代“哪吒”机器人。最初,“哪吒”机器人造价太高,难以推广。张霁明转换思路,把机器人研发中积累5G定位、图像识别等技术解构重组,运用到新型终端设备上。
此刻,新一代“分布式新能源群控群调技术”正在张霁明的电脑上孕育。这个能将光伏、储能智慧联动的系统,或将开启“负停电时代”。“未来不是没有故障,而是故障来不及影响生活。”说这话时,张霁明坚定而自信。
电力技术几乎年年更迭,张霁明一直保持学习新技术的习惯,他的手机备忘录写满AI、区块链、数字孪生的思考碎片。“电力技术更新迭代很快,知识折旧比设备更快,我唯有把自己变成终身学习者。” 他感慨道。
传承创新
点燃更多“追光者”
2024年,张霁明入选了“大国工匠”培育对象。作为一名劳模工匠,他深知传承的重要性。
2017年,张霁明工匠创新工作室成立,起初,严苛的标准让新人望而生畏,但很快大家就发现,在这里能学到真本事。在工匠创新工作室的墙上,1999年的电路图、2010年的故障分析表、2024年的国际金奖证书……每个节点都记录着团队的成长与奋斗,也站着一群年轻人的剪影。
“师父教会我们,工匠精神就是‘把1秒钟拆1000份来琢磨’。” 已是宁波市技术能手的徐定康,仍保留着2018年师徒攻关FA技术时的演算纸。如今,他接过师父的重担,成为自动化运维班的副班长。
孙已棋在全市制造业工艺创新技能精英赛中,荣获第二名。“备赛时,周末加班是常态。有时也会抱怨,这比高考还累。但站到领奖台上,心里特别感激张工。” 孙已棋说道。
在张霁明的影响下,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投身电力创新事业。截至2024年,该工作室已走出5名浙江工匠,19人获得宁波工匠、技术能手等荣誉称号。
失聪的张霁明
注定要走一条更艰难的路
但他把缺陷转化为专注的力量
把“笨功夫”炼成了“真功夫”
他的故事
是个人命运与时代浪潮的交响
更是“工匠精神”
在科技时代的生动注解——
创新没有捷径
唯有热爱与坚持
照亮前行的每一步